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略快評】中共扭曲史實閱兵秀軍力 衍生後遺影響深遠

發佈日期:2025/09/08 點閱:10

◎蘇紫雲

 中共以抗日勝利之名舉行閱兵,除了軍事展示,更是一場政治秀。表面上是紀念歷史,但深層意涵在於透過武力展現與政治場景設計,企圖以戰略敘事剝奪中華民國抗日的歷史事實、鞏固中共威權統治,並向國際社會發出戰略訊號。然而,這場閱兵秀在強化中共領導人權威的同時,也製造了若干副作用。

 先就歷史事實而言,閱兵引發廣泛關注卻並未贏得普遍認同。中華民國不僅是二戰時對抗日本軍閥入侵的主要領導者,曾派遣遠征軍協助英軍在緬甸作戰,海軍葛敦華將軍等人更參與諾曼地戰役反攻歐陸。相對中共於抗戰時期「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壯大」的史料斑斑可考,建政後,其領導人毛澤東更在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會面時,感謝日軍侵華,中共才得以建政,這都說明中共攫奪抗日的歷史敘事不會成功。

 而由戰略層面來看,北京高調展示一系列尖端裝備,包括戰略層級的「東風61」洲際飛彈、「巨浪3」潛射彈道飛彈、「驚雷1」空射彈道飛彈等核投射載具,乃至作戰層級的各式鷹擊反艦飛彈、高超音速飛彈、戰術戰鬥層級的無人作戰系統、隱形戰機與反無人機裝備等,顯示其涵蓋陸海空天電多領域軍力,並進入「智慧化戰爭」的新階段。此舉無疑是對美國與西方盟國的挑戰訊號,也是一種對我國的戰略威懾。

 此外,習近平與蒲亭、金正恩同臺的畫面也遭西方媒體視為「威權聯盟」的具體化,這種形象的外溢效果,使北京在國際輿論中的軟實力進一步受損。對歐洲、日本與印度而言,閱兵更像是提醒他們需要加強自我防衛、加速與美國戰略合作。暴露出中共在戰略格局上的孤立處境。多數歐洲領導人選擇缺席,華盛頓則以批判態度回應,北京雖然藉蒲亭與金正恩的現身,製造「朋友圈」的意象,但反而進一步將自己鎖定於與民主世界對立的威權集團。

 回到中國大陸內部,閱兵不僅是一場軍力表演,更是權力布局的工具。習近平利用閱兵展現軍隊效忠,企圖強化軍委主席責任制的正當性。共軍的方隊與裝備,不只對外宣示戰力,對內更是宣告掌握軍隊指揮權,壓縮任何潛在接班討論空間。然而,這種高度政治化的閱兵,亦反映內部矛盾。閱兵前夕,重慶出現民眾投影標語抗議事件,雖被迅速壓制,卻顯示社會不滿的積累。另一方面,閱兵總指揮慣例由中部戰區上將司令員擔綱,此次卻降階為中部戰區的中將空軍司令,實是中部戰區元司令王強失蹤近月仍無接替人選,凸顯軍系內部人事矛盾。

 總體而言,中共「九三閱兵」固然達到「展示力量」、「鞏固權威」的目的,卻也帶來副作用:對外加深「中國威脅論」與民主陣營的警惕,對內則強化權力集中與社會高壓。閱兵既是一場力量展示,也是中共自我強化的政治儀式,但它所帶來的戰略孤立與內部壓力,可能才是最深遠的後遺症。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