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寰宇韜略】借鑑戰事經驗 革新建軍裝備思維(上)

發佈日期:2025/09/05 點閱:55
自殺無人機雖無法完全取代砲兵,但其低廉成本與可消耗性,堪稱是兼顧覆蓋戰區範圍與火力投射的最佳選擇。圖為烏軍使用的小型自殺無人機。(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自殺無人機雖無法完全取代砲兵,但其低廉成本與可消耗性,堪稱是兼顧覆蓋戰區範圍與火力投射的最佳選擇。圖為烏軍使用的小型自殺無人機。(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徐彥齊(譯)

 烏俄戰局雖僵持不下,惟雙方科技研發、戰術應用與軍事改革思維仍推陳出新,凸顯軍隊須持續推動革新方能鞏固優勢;準此,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也發表研究報告,直指無人機戰力、火力投射策略與偽裝掩蔽,以及部隊分散重組彈性,將是未來維繫地面作戰優勢的核心關鍵。(編按)

 報告開宗明義指出,戰爭已成為軍隊推動變革與創新的核心場域,儘管軍事組織理解與回應戰爭,將經驗內化為知識的過程充滿挑戰,但放眼歷史,不乏忽視、曲解、誤用外國戰爭教訓的案例;因此,研究團隊運用歸納法,梳理烏俄戰爭進程的重要趨勢,並匯整為若干政策建議,確保美軍與時俱進,在未來與俄羅斯及中共潛在衝突中,立於不敗之地。

 準此,報告第1部分首先列出7大主要觀察焦點,並指出其已成為維持地面作戰優勢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第2部分則列出5項改進方向建議,作為美國國防部建軍備戰未來改革面向的參考依據。

火砲偕無人機 有效打擊

 報告指出,烏俄戰爭首要教訓顯示,火力投射手段已從過往火砲主宰的絕對優勢,轉變為火砲與無人機分庭抗禮局面;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雖已成戰場主要威脅,但傳統火砲的價值仍無可取代,其未來仍可運用無人機提供目獲情資,並發揚傳統砲彈與精準砲彈的互補性,達成打擊效果。

 首先,2022年初基輔城防戰與2023年烏軍反攻作戰顯示,運用大量火砲發揮密集火力,可有效執行火力壓制,干擾敵軍集結、瓦解對手防線,乃至於阻撓進攻行動等,堪稱是守方勝利重要手段。同時,烏軍運用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搭配精準導引火箭與砲兵戰術飛彈,屢屢成功打擊距前線數十公里外的指揮所與後勤據點,亦頗值得稱道;不過觀諸現況,不同種類火力投射方式之間,尚未出現遭全面取代的狀況,仍需彼此互補。

 另一方面,烏軍雖仍仰賴火砲投射遠程火力,但低成本單程自殺無人機(one-way attack,OWA UAS)可兼用目獲與打擊任務,能有效威脅傳統火砲陣地,加速殺傷鏈循環進程,已成長期衝突中,長程精確打擊火力的輔助替代選項。不過,火砲投射的震撼力與持續壓制火力,仍獨樹一幟,現階段無人機仍無法發揮同等效果,因此兩者仍需彼此互補,無法完全取代。

改良酬載航程 價廉便利

 第2項教訓,則是科技日新月異,帶動自殺無人機朝大型化與長程化發展,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巡弋飛彈與大型自殺無人機的用途、定位分野逐漸模糊。如烏軍在開戰後,延續前蘇聯遺留無人機科技,將大量單程自殺無人機投入戰場,並持續改良、拓展航程用於遠程打擊任務。俄軍則從伊朗採購「見證者」自殺無人機,除在本地生產,並自行改良、推出性能更佳的改良型號,亦對烏國後方空防構成沉重威脅。

 儘管傳統巡弋飛彈具備更高的航速與彈頭籌載能力,但長程自殺無人機單位成本卻遠為低廉且更易於生產;例如俄軍的「口徑」巡弋飛彈家族,單枚造價介於100萬至650萬美元,且受限於精密零組件與材料供應限制,每月約可製造40枚飛彈。相較之下,「見證者」單價僅為19.3萬美元,俄國每個月可製造500架以上的同系列自殺無人機,其生產便利性、數量優勢與戰場表現,亦廣受各界囑目。

 隨著雙方競相運用最新技術改良,未來自殺無人機的尺寸、航速、航程、酬載與機載決策裝置的性能,將更加精進,而使其與巡弋飛彈的分野逐漸模糊化。未來勢將演變為同性質打擊武器,並根據任務性質選擇使用類型。

大範圍情監偵 難越雷池

 第3項教訓則認為,烏俄雙方雖亟欲發揚自身優勢,發起攻擊贏得戰場主導權,但大量情監偵無人機的戰場覆蓋範圍與動態資訊,加上自殺無人機與重型火砲提供的精準火力搭配組合,已使主動攻勢與突破作戰動能大幅下降。

 報告分析,僅管雙方持續運用多領域作戰概念,尋求破壞對方指管與資訊傳輸,進而削弱對手執行聯合作戰能力,但因兩軍指參體系均缺乏足夠協調能力,因此難使部隊持續分散提升生存性,又能快速集結協同突破,結果便是讓地面戰陷入漫長而緩慢的陣地拉鋸戰。舉例來說,2023年5月烏軍在札波羅熱戰線反攻,以及同年10月俄軍攻擊阿瓦迪夫卡案例中,守方都廣泛運用情監偵無人機判斷攻擊方集結趨勢,並指引砲兵火力驅散或消滅,或是在預判對手進攻路線加強防務,導致大規模攻擊難越雷池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俄軍雖已轉採「華格納」傭兵集團經驗與戰術,採取小部隊作戰、低複雜度的戰術,以消耗戰反覆衝擊與突破烏軍防線;惟此戰術雖有效,卻無法遂行大規模聯合作戰,凸顯在科技層面上擁有對等能力的雙方,均無法遂行複雜協調的高效率作戰方式,以達決定性效果,類似情境也可能在未來印太區域潛在衝突中重現。

投入無人系統 牽動戰局

 第4項教訓則指出,烏俄戰爭凸顯敵我雙方的無人系統進攻與防禦手段,將是主導未來地面作戰的勝負關鍵。隨著無人機大量投入偵監與攻擊任務,讓戰爭形勢轉入陣地戰,雙方也導入務實且非高科技的反無人機因應方案。如戰甲車即普遍加焊「全覆式鳥籠」外殼,或安裝金屬網外框、漁網與針刺等配件,用於抵禦自殺無人機威脅。高科技的射頻信號、全球定位系統干擾器等電磁頻譜作戰裝備也日益普及,但無法互相取代。

 此外,戰爭也大幅帶動無人水面艦艇的應用創新,如烏軍雖缺乏對抗俄國黑海艦隊的正規對稱戰力,但烏軍發展無人水面艦艇,多次成功襲擊港口與橋梁等基礎設施,甚至成功摧毀俄軍軍艦,迫使俄軍黑海艦隊撤出克里米亞半島基地,有效削弱黑海制海權。

 雖然北約面對俄羅斯,擁有全面科技與空優優勢自信,但俄羅斯運用彈道飛彈、巡弋飛彈與自殺無人機的飽和攻擊威脅,勢必仍將正面衝突情境下,迫使北約將大量資源投資在飛彈防禦與反無人機項目。(待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報告)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