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睿奕/專題報導
每逢海軍各大慶典與活動中,總能看見海軍陸戰隊學校莒拳隊身著白色道服霸氣登場,帶來極具視覺衝擊的「陸戰型場」及「功力擊破」等操演,獲得滿堂彩。莒拳隊員剽悍精良的戰技,不僅是力量的展現,更是官兵勤訓精練的成果,同時導入運動科學訓練,逐步提升隊員科學新知,強化國軍莒拳師資培訓能量。
著重格鬥戰技 運用戰場
莒拳隊由來可追溯至民國55年時,我國派員前往南韓交流近身格鬥跆拳戰技,返國後由陸戰隊開始培訓;為謹記「毋忘在莒」精神,將「跆」字以「莒」取代,「莒拳道」之名應運而生。相較於現代跆拳偏向體育競技性質,莒拳更著重於承受力的訓練與擊破能力,不僅能應用於莒拳操演中的擊磚破瓦項目,更能運用於真實戰場中的格鬥戰技。
要成為一名莒拳隊隊員,除須具備優異體能,也要擁有承受艱苦訓練的意志。每位隊員在接受訓練時,均須進行正拳伏地挺身的磨練,當拳頭關節直接接觸地面,手腕須與地面保持垂直並支撐起身體重量,每一下伏地挺身,都會因為與地面磨擦使手部骨頭感到疼痛,逐漸在關節處生出厚繭。而這些厚繭具有保護作用,使隊員進行擊破時不易受傷,也可提升手腕力量,確保手腕穩定度,避免擊破時發生扭傷。
導入運動科學 汲取新知
此外,為使隊員能夠進行「功力擊破」操演,莒拳隊會循序漸進提升隊員動作、精準、力量等。新加入的隊員,先以擊打速度靶;訓練動作與精準度,藉由不同持靶位置,熟悉不同攻擊方式;接著透過重擊龜型靶提升力量,同時也會透過擊打草靶,磨練對於擊打硬物的承受度。當隊員的擊打動作具備精準度與力量後,便會進行擊破組合板訓練,鍛鍊隊員力道與精準擊打能力。經過刻苦訓練後,莒拳隊隊員們完成磚頭、瓦片等硬物的擊破。
除透由擊打訓練提升隊員戰技,111年國軍運動科學推廣中心海軍分部也於莒拳隊內成立,聘請民間專業師資陣容,導入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及運動傷害防護等訓練新知,期使官兵吸收運動科學原理。
在師資陣容方面,除與屏東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正修科技大學等運動科學之學術重鎮簽訂合作備忘錄,更邀請具備由美國運動體適能協會所頒發的AFAA證照或私人教練國際認證(NSCA-CPT)之專業教練,擔任術科教官,針對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等6大學科,以及肌力、耐力、爆發力、功能性等6大術科進行教學,期能透過運動科學知識,厚儲部隊訓練能量。
適當輔助訓練 提升質量
在調整原有訓練方式後,莒拳隊也加入器械、重量等輔助訓練,適當分配「有氧運動」及「無氧耐力」訓練。隊員們透過戰繩、彈力帶等輔助進行有氧訓練,逐步增強心肺耐力及爆發力,也透過地雷管,強化爆發力與核心肌群的發力與協調。「無氧耐力」則改變過往對於重量訓練過量,導致肌肉肥大、降低速度與敏捷的迷思,推廣「最大反覆次數」觀念,採適當次數、組數,加強隊員重點肌群,使運動訓練奠基於數據與理論知識,藉此提升訓練質量。
縱觀莒拳隊歷史,歷經半世紀的歲月,一直都是國軍戰技訓練的先驅,近年也導入運動科學相關知識,為海軍鍛鍊符合戰場需求的官兵,持續為國軍推廣「科學化練兵」理念。同時,這群莒拳職人仍不忘每日辛勤鍛鍊,強化自身精湛戰技,鍛鑄國軍堅若磐石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