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前瞻軍談】俄操弄「資訊不在場證明」 為興戰卸責

發佈日期:2025/08/31 點閱:34
烏克蘭控訴俄國藉「資訊不在場證明」手段,意圖影響烏俄戰爭和國際輿論環境,呼籲國際社會切勿落入陷阱。(取自烏克蘭反虛假資訊中心網站)烏克蘭控訴俄國藉「資訊不在場證明」手段,意圖影響烏俄戰爭和國際輿論環境,呼籲國際社會切勿落入陷阱。(取自烏克蘭反虛假資訊中心網站)
◎劉姝廷

 當代戰爭中的資訊操弄涵蓋多種策略操作,「資訊不在場證明」被視為一種新穎且獨特的策略。近期報告揭露「資訊不在場證明」被應用於俄羅斯對敘利亞的軍事介入,以及烏俄戰爭之中,作為俄羅斯推動資訊武器化及其軍事戰略的一環,影響當代戰爭和國際輿論環境。

 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反虛假資訊中心對「資訊不在場證明」的定義為:「一方預先指控另一方即將從事其將要從事的行為,目的是為了推卸自身的犯罪責任」。舉例來說,當俄羅斯想轟炸某處,其將提前指控烏克蘭將從事此行為,以掩蓋俄羅斯轟炸的真相和推卸戰爭罪責。

 本文依據前述報告,整理「資訊不在場證明」操作邏輯:第1階段是「預防性指控」,預先指控對手實施其原先要實施的行為;第2階段為「混淆受眾」,以假訊息使受眾認知陷入混亂而誤判;第3階段是「推卸責任」,掩蓋真相並主張不在場證明。本文以此為基礎,分析俄羅斯以「資訊不在場證明」應用於當代戰爭的案例,並嘗試從俄羅斯的案例延伸觀察中共可能仿效的趨勢,探討中共應用的情境、實現的條件及操作的模式,思考民主國家的因應之道。

先標籤化對手 後混淆視聽

 在安全意涵方面,俄羅斯訴諸輿論擴大策略效果,其操作「資訊不在場證明」策略的特徵之一,是以平民與民用基礎設施為攻擊目標,透過資訊的虛構與扭曲等手法,將迫害平民的責任歸咎於對手,以此操縱民意和社會輿論。以2015年以來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衝突為例,在2018年的事件中,俄羅斯政府先是指控「反對派正在準備使用化學武器針對敘利亞人民發動攻擊」;在攻擊發生之後,流傳「反對派將誣告敘利亞政府實施化學武器攻擊」等假訊息,誤導民眾將此次攻擊歸因於反對派行為。在此之際,俄羅斯透過官方聲明與媒體宣傳,聲稱「沒有證據顯示度瑪鎮遭受化學武器攻擊」並捍衛敘利亞政府,進一步將責任推向西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以化學武器襲擊事件,作為干預敘利亞的藉口。

 此外,標籤化對手以強化自身正當性,前揭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衝突的案例顯示,搶先將對手貼上違法標籤是「資訊不在場證明」策略的重點,以凸顯自身行為的正當性,創造不利對手的作戰環境。也反映在2022年以降的烏俄戰爭。俄羅斯將烏克蘭軍隊和政府官員塑造成製造戰爭的「罪犯」,先聲奪人指控烏克蘭「挑釁」引發爭端,散播大量未獲證實、內容涉及烏軍殘暴對待平民的影片,影響受眾對烏俄戰爭的看法,以此規避戰爭罪責。

 烏俄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民用建築、民用基礎設施及戰俘營接連遭受俄羅斯攻擊。在這些襲擊行動中,俄羅斯被發現利用各種媒體管道,如官方媒體、通訊軟體Telegram及軍事部落客操作「資訊不在場證明」策略。

 俄羅斯先在Telegram上大量傳播烏克蘭戰俘「承認」犯下戰爭罪的影片,藉此預先指控「烏克蘭軍隊與政府犯下戰爭罪」。在此鋪陳下,襲擊發生之後,Telegram上出現一系列來自俄羅斯記者及軍事部落客提供的影片,包括「澤倫斯基下令處決自己的人民」、「奧列尼夫卡監獄現場發現烏克蘭海馬士火箭殘骸」、「烏克蘭發動襲擊是為戰爭罪作證的戰俘噤聲」等未經證實的內容。不久之後,俄羅斯駐聯合國代表與俄羅斯國防部發出聲明呼應前述說法,將戰爭罪責歸咎於烏克蘭。

「中」恐仿效應用 橫生事端

 在趨勢研判方面,中共恐將仿效應用於海上衝突;對臺灣而言,須注意中共透過觀察和學習前述俄羅斯的案例,仿效這套以訴諸民意、標籤化對手為特色的策略,以「預防性指控」、「混淆受眾」及「推卸責任」等邏輯手段進行在地化調整,應用於臺海與印太區域。

 事實上,中共可能已在南海主權爭端中逐步推進「資訊不在場證明」策略。近年來「中」、菲在南海屢有衝突,而中共反覆批判菲國違反國際法,對於己方的行動,則以含糊的「維權執法」帶過。例如,中共可能派遣海上民兵船駛入爭議海域並製造事端,藉此引發菲國海警的介入,中共海警再以保護該國漁民,以執法為由與菲方發生衝突,營造「混淆民眾」與「推卸責任」的資訊操弄基礎。

 從上述案例延伸思考,掌握相關陰謀論與假訊息的傳播來源、路徑和影響層面相當重要,其可作為中共製造衝突前鋪陳「預防性指控」的預警訊號。對於民主國家的戰略溝通而言,預警的好處在於可增加己方的準備程度。然而,預警機制對政府的戰略溝通也帶來限制,若反覆操作易造成「狼來了」現象,反而可能降低己方政府的可信度。

掌握敘事邏輯 預警防範

 其次,將中共挾法伺機製造衝突的「資訊不在場證明」策略用於案例分析,可以理解中共資訊操弄的敘事邏輯,並藉由對照階段性操作邏輯觀察可能的線索,預測中共接下來的行為。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情勢下,中共持續透過擬定和擴大「臺獨」頑固分子名單,發布「關於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點名臺灣政府官員、政治人物乃至政論節目主持人與來賓,違背「反分裂國家法」等中國大陸法律,針對「臺獨」關聯機構祭出制裁,近期更聲稱「依法嚴懲」臺灣8家實體公司等「臺獨分裂勢力」,並實施出口管制。

 根據「資訊不在場證明」的操作邏輯,前述中共的行為尚處於標籤化對手的「預防性指控」階段。中共以法律與國家安全強化正當性,下一步或將依此敘事邏輯,挑選時機製造臺灣民眾反對「臺獨」的訴求,甚至歡迎中共接管臺灣。如此一來,中共對臺軍事行動將可以維護臺灣秩序與穩定為名,既混淆臺灣與國際視聽,更將責任推卸給臺灣政府。近期有中共學者主張使臺灣發生「第二次西安事變」,中共得以「保安」名義登島,訴諸輿論並強化正當性,從而實現統一目的。這雖看似個人的激進言論,但也呼應「資訊不在場證明」的操作邏輯。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政策分析員;記者洪嘉豪輯)

回列表